撰文|李玉 编辑|Roy.He
一个还在读大三的读者小万,通过微信卖起了某品牌的点心。
55块一箱,800克。
“大叔,你也支持一下我吧!”小万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信息,然后伴随着一颗卖萌的笑脸。
你在朋友圈卖东西,我不反对。但是这样的问我,就很尴尬了——我买还是不买?买吧,我个人不喜欢吃蛋糕;不买吧,貌似不够朋友——好像,我们还算不上朋友。
我拒绝了他。说,如果我突然向你推荐我的一本书,50元,你买不买?爽不爽?
沉默了一会,他发信息给我说,“没有关系,开个玩笑。”
我没有回他这条信息,只在心里想,谁跟你开这个玩笑?
第二天早上,他给我的微信留言,“昨天其实受到蛮多打击的,真是看透世态炎凉了!一些我自认为很铁的哥们也拒绝了我……赚钱真难啊!”
钱难赚,这是肯定的。不然,就没有了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”的古训。
“你赚的是轻松钱,当然难,如果 你去帮家教,你去做餐厅、工厂做小时工,赚一些钱,并不难。”我回复他,“但现在人,似乎都乐于这样轻松创业,点点手指,玩玩手机,发发朋友圈就赚钱的项目,但问题是,不是所有人的钱,都是这么轻松赚来的。”
最好的销售是,我需要,而你正好有。
也许,早早了解世态是好事情。
几乎每个人都享受过微信带来的便利。好多信息都可以通过朋友圈告之世人——我家有苹果销售,我家有香梨,我这有鲜花,我这还有面包……
在朋友圈买东西,多数是因为捧场。但你不能把别人的捧场当作必须——就像那个大三的学生,没有什么点心是非吃不可的。
我因为这种捧场,买过很多自己不是很需要的东西,十几箱的狝猴桃、十几箱的梨、还有十几箱的芒果;买过前同事的洗发水、卫生巾;前些天,有个朋友发来链接,让我帮他淘宝刷单——算了,我挑了两件衣服,真买了。
实话实说,这些行为都是捧场。
我也被很多人捧场过——通过某平台,自费出版了一本《职场潜规则》,有很多朋友捧场,有好些同学买了10本、20本,还有一个同学买了50本,我知道,这些都是捧场。
也有很多没有捧场的朋友,虽然我捧过TA的场,而且不止一次两次。这也许,正印证了一句话——帮你的人,从来不求你的回报;你帮的人,未必会给你回报。帮你的人和你帮的人,是两类人。
24.5块一本的印刷费,有人给我发了20块的红包,说,我要一本。地址马上发给你。
我同样看作是捧场,虽然这次交易,我要亏12块钱。
但那段时间,我没有私发链接给任何人。想捧场的,自然会捧,不想捧场,收到私发链接,就是个尴尬。
有些看不到信息的,最多算是情深缘浅。
我一个朋友卖自家产的蜂蜜,我因为买过,感觉不错,就自作主张地帮她做了一张海报,在朋友圈发布。
广州的时雨哥,给我发了100块红包,“我要两斤蜂蜜。”
我本来是不想收他的红包的,但是他说,“我正好需要蜂蜜,你正好有,我在超市买,也要50块一斤,而且未必有你朋友的好,我相信你。你不收红包,我就不发地址,你也就帮不到我了。”
我收了红包,他发了地址。
不过,我给他快递了4斤蜂蜜。
这是一次带着情意的交易。我和时雨哥认识16年,在一次文学交流会上认识。虽然联系不多,却是至亲的朋友。有次去南京出差,我好像给他专门带回一只5斤多重的盐水鸭,到了广州后,快递给他;我卖床上用品那阵儿,时雨哥用他太太的名字买了两套……我们有好多年没有见面,偶尔微信语音,亲切如昨。
而收到蜂蜜后的时雨哥,马上拿2斤给他的同事分享。几天后,他将差价部分打赏了我的一篇公众号文章……
在世态里面,朋友是最广泛的关系。在朋友的关系里面,钱可能不是最重要的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方交往心理。
谁对谁怎么样,其实谁心里都有数。
有个朋友的姐姐要经过深圳,朋友的父亲就让姐姐给弟弟带几斤自家压榨的菜籽油。
朋友的姐姐说,不方便,我坐飞机。
坐飞机可以托运啊!怕麻烦才是真。朋友说,真的就是真的,假的就是假的。
去年,朋友的太太从北方来深圳,知道朋友爱吃菜籽油,虽然经过公交车转大巴转火车然后又转地铁又转公交车,还是给朋友带了10斤菜籽油来。“很小的事情,但可以看出关系的深浅。不过,我可以理解,毕竟太太才是一家人。”
只是有的人,在意真假,有的人,面对逢场作戏,也能笑靥如花。
所以,那个开了几天微店就认为看透世态的年轻人,你不要着急看透一切,你的世态还没有开始,或者才刚刚开始。
当然,如果一个月后,你还在卖那个品牌的蛋糕,我必须支持你。